日期?017-07-03 14:39:47 来源?a href='http://www.scol.com.cn/' target='_blank' style='color:#AAA'>四川在线 在线浏览次数?span id="hits">?
重塑城市经济地理,为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夯实产业支撑——
成都要站稳国家中心城市的位置、承担好历史使命,核心在城市功能,关键靠产业支撑??日,成都市召开国家中心城市产业发展大会,对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的现代产业体系作出部署?/span>
会上形成共识:统筹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、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,是优化城市空间布局、重塑经济地理的重要遵循?/span>
深度
将中心城区范围扩大至原一二圈层的11个行政区和成都高新区、天府新区成都直管区;在全市统筹布局建设66个主导产业明确、专业分工合理、差异发展鲜明的产业功能?hellip;…7?日,成都市召开国家中心城市产业发展大会,为壮大产业规模、提升产业质效做出部署的同时,也公布出优化城市空间布局的考量?/span>
“据测算,?030年全市经济总量将达?.8万亿,人口规模也将突?200万人的承载极限,如果仍延续粗放型产业布局,必然加剧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”——成都市委主要领导的一席话,令多数与会者深?ldquo;痛感”?/span>
从优化城市空间布局着手,成都着力重塑城市经济地理,为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夯实产业支撑。□本报记?张守?/span>
成都的急迫——
拿到﹃入场券﹄,但产业差距大
会上,一份材料格外引人注目:《成都与部分国内外城市产业发展比较分析?mdash;—以北京、上海、广州、深圳、杭州、重庆以及国外的新加坡、芝加哥等城市为参考值,对比成都的优势和不足。其中几组数据,在会上反复被提及?/span>
2016年成都经济总量、工业增加值、金融业增加值分别占重庆?9%?5%?4%,增速还分别?%?.5%?.6%?016年杭州文创产业增加值达2541亿元,占GDP?1%,成都两项指标均不到?/4;单看制造业,上海二产业占比最高达77%,而成都二产业占比至今仍未超过50%?ldquo;分水?rdquo;……
厘清发展坐标,源于重任在肩?ldquo;虽然我们借助国家实施成渝城市群战略之力,拿到了国家中心城市的入场券,但客观地说,无论是城市功能还是经济实力,都离真正意义上的国家中心城市有差距?rdquo;成都市委主要领导认为,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,基础是产业、关键靠实力、核心在综合竞争力?/span>
差距,既是潜力,也是方向。成都市委提出,要抓住建设国家中心城市重大机遇,以增?ldquo;五中心一枢纽”功能为目标,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、高新技术服务业、现代金融服务业、文化创意产业、开放型经济、现代物流业,加快现代产业体系建设,持续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?/span>
其中,制造业力争?022年规模突?万亿元,先进制造业占工业比重达50%以上,建成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城市?/span>
会议还达成共识:创新是新一轮发展的源动力,大学和科研院所是创新能力的源头。要推动政学研产用形成战略同盟和利益共同体,共同构建贯通创新链、融入产业链、对接资本链的高新技术服务体系,促进创新资源集聚运用和创新成果转化?/span>
成都的谋?mdash;—
用产业新城塑造产业生态圈
横向比较,展现不足和潜力;纵向把脉,则能摸清未来跋涉?ldquo;难关”?/span>
今年4月以来,成都市委先后组织召开各界别各阶层代表座谈会,组织市区联动开展经济工作大调研,听取各方面对成都发展的建议?/span>
问题集中在城市产业空间布局。截?016年底,成都管理的人口已达2030万人,预?030年将突破2200万人的承载极限。同时,交通潮汐式循环,加剧了早晚高峰时段城市交通拥堵;产业同质化竞争,导致机械制造、食品饮料、电子信息产业园区同质化率分别达?7%?4%?8%;空间资源配置不均衡,一圈层核心区人口密度达?.4万人每平方公里,而三圈层仍处于人口净流出阶段……
“这些实质是城市空间规模产业结构失衡、生产生活生态布局不均所致?rdquo;成都市委由此提出,构?ldquo;双核联动、多中心支撑”网络化功能体系,实施东进、南拓、西控、北改、中?ldquo;十字方针”,着力构建以龙泉山脉为中心,南北双向拓延、东西两侧发展的战略空间布局,推动成都进?ldquo;双城”时代?/span>
据悉,成都将邀请国内顶尖团队,借鉴雄安新区规划理念,对城市功能、空间结构、发展模式、产业布局等进行优化调整,为城市长远发展提供蓝图指引和路径遵循?/span>
“东进”战略,被视为重中之重:着眼未?0年乃?00年发展,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重心东移,规划建设天府国际空港新城和现代化产业基地,开辟经济社会发?ldquo;第二主战?rdquo;?/span>
“成都正处于产业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,必须重新审视传统产业园区发展模式?rdquo;在成都决策层看来,产业新城是产业生态圈的重要承载,必须以建设产业新城为目标,以区域集中、产业集群、开发集约为方向,推动产业园区从单一的生产型园区经济,向生产、服务、消费等多功能的城市型经济转型?/span>
为此,会议印发《成都市产业发展白皮书》,披露了全?6个产业功能区的规划详?mdash;—它们也将是产业活力强劲、城市品质高端、服务功能完备的现代化城市新区?nbsp;